电机漏磁率 12%→3%,磁路封闭结构长啥样?---壹倍达电机小课堂
2025-10-28 11:37

一、先定义:漏磁率到底怎么算?

漏磁率 = (励磁总磁通 有效气隙磁通)/ 励磁总磁通 ×100%

Industry 里通常用三维场有限元跑磁通计:把转子表面所有槽内磁通做面积分,得到 Φ_working;再把磁钢发出的全部磁通做封闭面积分,得到 Φ_total;两者一除就给出漏磁率。

12% 意味着磁钢辛辛苦苦发出的磁通,有一成多没进定子,而在端盖、轴套、机壳之间闲逛;封闭结构要做的,就是给这些闲逛的磁力线修一条高速公路,让它们乖乖回到主磁路。

二、传统半开放结构:12% 漏磁从哪来?

1 是一台典型外转子永磁风机拆机照:

磁钢表贴在转子铁轭外侧,轴向长度 40 mm

转子轭厚度 3 mm,为了省重量,轭背开了 12 道通风孔;

端盖是铝合金,磁钢端面到端盖距离 2 mm

没有轴肩磁桥,磁钢端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。

三维扫描结果:

轴向端面散通量 5.8%

轭背通风孔漏通量 3.9%

轴套非磁性段 1.4%

其他工艺间隙 0.9%

合计 12.0%——与有限元吻合度 0.3%

三、封闭结构的 4 围墙

把同一套磁钢放进封闭磁路样机,变化的不是磁钢,而是 4 个几何细节(见图 2):

轭背实心化

通风孔被移到机壳外壁,转子轭厚度由 3 mm 加到 4.5 mm,为磁通提供低阻回程。

端面磁桥

在磁钢两端各加 1 mm 低碳钢磁桥,与转子轭一体冲压,形成 U 形半包围;磁桥内径比磁钢内径缩进 0.3 mm,避免与定子刮擦。

轴肩磁通环

轴套改为 20# 钢一体车削,外圆与磁桥过盈配合,形成轴向磁通通路;同时在内圆车出 0.5 mm 隔磁槽,把轴本体与磁路电隔离,减少轴承电流。

机壳台阶轭

机壳内侧对应磁钢端面处,车出 0.8 mm 台阶,使机壳与转子轭背形成 0.2 mm 均匀气隙,既保证机械安全,又让漏磁通贴墙走

四、实验对比:3% 漏磁被在哪?

漏磁路径

原机 12%

封闭机 3%

差值

轴向端面

5.8%

0.9%

-4.9%

轭背通风

3.9%

0.6%

-3.3%

轴套段

1.4%

0.4%

-1.0%

工艺间隙

0.9%

0.7%

-0.2%

其他

0%

0.4%

+0.4%

总计

12.0%

3.0%

-9.0%

端面与轭背贡献 8.2% 的降幅,占总体收益 91%——封闭结构的重头戏就在这两处围墙

五、性能红利:9% 漏磁换来的不只是数字

转矩密度 +6.8%

有效磁通增加 9%,同等电流下电磁转矩从 5.9 N·m 提到 6.3 N·m,铁芯长度可缩短 6 mm,省铜 5%

效率 +0.7%

主磁通变大,给定转矩所需电流下降,铜损从 185 W 降到 165 W;整机效率在额定点提升 0.7%,对于 1.5 kW 风机,三年省电费约 90 元(0.6 /度,24 h 运行)。

温升 -8 K

转子端面漏磁通减少,轭背涡流损耗下降 12 K,磁钢工作点温度从 85 ℃ 降到 77 ℃,抗退磁裕度增加 6 kJ/m³

噪音 -2 dB

漏磁通在端盖感应的 100 Hz 电磁力波幅值下降,声功率级从 58 dB(A) 降到 56 dB(A),人耳可感知声变小。

六、边界条件:封闭结构的三条红线

重量 +4%

磁桥与实心轭让转子质量增加 4%,对无人机、机器人关节等克级敏感场景需权衡。

工艺链延长

磁桥与轭背一体冲压需要 600 t 以上冲床,模具寿命下降 15%;轴肩磁通环需二次车削,单台工时 +3 min

散热路径变窄

轭背通风孔取消,转子散热面积减少 18%,在高速(>8000 rpm)或封闭式电机里,需额外机壳散热筋或强制风冷补偿。

七、拆机实拍:肉眼可见的磁力线回家

3 左侧为原机,磁钢端面到铝合金端盖之间空无一物,用铁粉撒线能看到明显散通环;

3 右侧为封闭机,铁粉只在磁桥与机壳台阶之间拉出短短一条线,几乎看不到越界。

这就是 9% 漏磁被起来的最直观证据——不需要高斯计,一把铁粉就能看见围墙效果。

八、小结:数字背后是一张磁路门票

12% 3%,材料没换、磁钢没升级,靠的只是四处几何微调:

轭背实心化——给磁通一条低阻回程;

端面磁桥——把轴向散通量回来;

轴肩磁通环——让漏磁贴着轴走,不逛空气;

机壳台阶——形成贴墙气隙,机械与磁路双赢。

封闭结构不是黑魔法,而是把磁路当成水流一样修堤坝:哪里漏,就在哪里加围墙。

记住这句话,下次再看到漏磁率降低 9%”的宣传,你不会再以为加了天价磁钢——真正变贵的,往往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磁力线回家之路

推荐阅读:
微信资讯
联系我们
留言
返回顶部
微信客服
电话
邮箱
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