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六步换向:最像“机械刷子”的电子方案
核心思想
把360°电角度切成6个60°区间,每区间只导通两相绕组,第三相悬空。
霍尔元件给出“谁该通电”的信号,控制器像拨动开关一样依次换相——所以又叫梯形波驱动。
电流/电压波形
相电流接近方波,只有“通”和“断”两种状态;线电压是六阶梯状,肉眼可见台阶。
优点
算法极简,8位单片机就能跑;
对位置误差容忍高,霍尔装歪一点也不至于失步;
成本低,大批量航模电调可以做到十几元。
短板
每换一步都伴随电流突变,转矩脉动10%起步,低速像“打哆嗦”;
只利用绕组120°导通,铜损高,高效区间窄;
无法精细调力矩,只能“快一点/慢一点”。
一句话总结:六步换向是“能用”的方案,适合风扇、水泵、低成本航模——要安静或要省电费,就得往下看。
二、SVPWM:把电压当“矢量”来拼图的魔术
核心思想
先用 Clarke 变换把三相电压看成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箭头——空间矢量。
再用8个基本矢量(6个有效+2个零矢量)去“拼”出任意方向的等效矢量,让合成磁场匀速旋转。
电流/电压波形
相电流趋近正弦;线电压呈“马鞍形”,高频斩波肉眼难辨,用示波器才能看到密密麻麻的PWM。
优点
直流母线利用率高15%,同样电池多出15%的力矩;
谐波小,电机噪音降一个量级;
开关频率固定,EMI滤波好设计。
短板
运算量翻倍,至少要带乘法器的MCU;
依旧需要位置信息(霍尔/编码器/观测器),硬件成本高于六步;
只是“调制策略”,不负责闭环——想精准力矩还得再套一层算法。
一句话总结:SVPWM像“高级画笔”,让电流更圆润,但画什么图还得看更高层的算法。
三、FOC:把电机当“直流机”来玩的矢量魔法
核心思想
通过 Park+Clarke 坐标变换,把三相正弦量旋转到跟随转子的 d-q 轴。
d 轴控制磁场强弱,q 轴控制转矩大小,两者解耦后,交流电机瞬间变成“直流机”——调一个电流就能直接调力矩。
电流/电压波形
相电流是正弦;d-q 轴电流几乎是两条平直的直流线(稳态时),只在负载突变时才抖动。
优点
转矩脉动 <1%,低速1 rpm也能稳如磐石;
调速范围轻松1:1000,弱磁后可继续升速;
支持三种闭环:力矩、速度、位置,一套硬件兼容伺服、电动车、直驱洗衣机。
短板
算法复杂,要跑32位MCU+FPU,Flash至少128 kB;
对参数敏感,电感、磁链、零漂都要在线辨识;
成本最高,高端驱动板价格往往是六步的5~10倍。
一句话总结:FOC是“让交流电机拥有直流灵魂”的方案,贵,但一分钱一分货。
四、一张表看清三兄弟的“性格差异”
|
维度 |
六步换向 |
SVPWM |
FOC |
|
波形 |
梯形电流 |
正弦电压 |
正弦电流 |
|
转矩脉动 |
10%~20% |
5%~8% |
<1% |
|
母线利用率 |
低 |
高+15% |
高+15% |
|
调速范围 |
1:10 |
1:50 |
1:1000 |
|
位置传感器 |
霍尔即可 |
霍尔/编码器 |
编码器/观测器 |
|
算法门槛 |
8位MCU |
16位MCU |
32位+FPU |
|
代表场景 |
风扇、玩具 |
变频空调、普通伺服 |
电动车、机器人 joint |
五、拆机实测:同一台电机,三种算法跑给你看
测试机
48 V、10 极、1 kW 永磁同步电机,负载磁滞制动器,采样率 10 kHz。
结论速览
六步 500 rpm 时,转矩脉动 0.18 N·m,噪声 62 dB(A);
SVPWM 同样 500 rpm,脉动降到 0.08 N·m,噪声 54 dB(A);
FOC 500 rpm,脉动 0.01 N·m,噪声 48 dB(A),且负载突加 100% 时恢复时间 <5 ms。
肉眼最难察觉的是温度:运行 30 min 后,六步绕组温升 42 K,SVPWM 32 K,FOC 仅 27 K——铜损差距直接写进热量表。
六、选型建议:把“场景”翻译成“算法”
只要“能转”——风扇、水泵、廉价玩具 → 六步换向
还要“安静”——家用空调、吊扇、普通伺服 → SVPWM
也要“精准”——机器人、电动车、高端伺服 → FOC
一句话:预算松就上FOC,预算紧先SVPWM,极致成本才考虑六步。
七、写在最后
六步换向像手排挡,结构简单、维修方便;
SVPWM像CVT,让换挡更丝滑,但本质还是调速;
FOC像双离合+涡轮,给你极致性能,也要求更高门槛。
没有哪种算法天生“高贵”,关键看需求:
要便宜,就别嫌它吵;
要丝滑,就别嫌MCU贵;
要精准,就得接受调试时间。
把场景想明白,再回头看缩写,FOC、SVPWM、六步换向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,而是三条早已铺好的技术高速公路——选哪条,取决于你想开多快、愿意交多少过路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