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机绕组铜损降低 15%,扁线立绕比圆线强在哪?---壹倍达电机小课堂
2025-10-28 11:31

数字背后,是两种导体形态在槽内每一寸空间的寸土必争。本文把实验室数据、供应链工艺和拆机实拍揉在一起,用看得懂的方式回答三个问题:

1.15%铜损到底从哪抠出来?

2.扁线立绕的结构为什么能抠得动?

3.拆机之后,肉眼能看到哪些证据?

一、铜损的账本I²R之外还有被忽略的边角料

铜损公式P=I²R看似只有电流与电阻两个变量,但R=ρL/S里,ρ是材料,L是长度,S是有效截面积。圆线散嵌在工艺端有两大惯性缺陷

槽满率低:相同槽型下,圆线切圆填充的理论极限是π/4≈78.5%,实际嵌线后普遍只有45%~50%,剩下一半空间被空气、绝缘纸、层间垫条占据。

端部冗余:圆线为了过槽口必须保留喇叭口弧度,端部伸长短则8mm,长则15mm,铜只是路过铁芯,却全程参与发热。

扁线立绕把导体做成矩形,长边贴槽壁,短边迎槽口,理论填充可冲到70%以上;端部用“U”形预折弯,去掉喇叭口,单端缩短5~7mm。一台45kW4极、48槽电机,单匝长度缩短约3%,直流电阻下降12%;再加上填充提升带来的可布铜量增加,最终直流铜损下降15%,与台架数据吻合。

二、立绕工艺如何把理论优势锁进量产

扁线不是新鲜事物,上世纪大型汽轮发电机早就用扁线,但把扁线塞进乘用车、工业伺服这种寸土寸金的定子,需要解决三大难题:

成型精度:每根导体必须像乐高积木一样插得进去、拔得出来。Hair-pin先把扁铜线数控折成发卡,插入后再扭弯焊接,成型公差控制在±0.05mmI-pin干脆取消预折,直接轴向插线,槽口宽度可以比Hair-pin再缩8%,槽满率冲到74%

绝缘耐压:扁线四个棱角电场集中,传统漆包膜厚容易在折弯处开裂。现在主流方案是漆包+PI烧结双层绝缘,单层厚度0.08mm,边角倒圆R0.3,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提升到2800V,远高于乘用车800V平台需求。

热胀冷缩:铜与钢的热膨胀系数差1.6×10⁻⁵/℃100℃温升下,铁芯内径比铜线多膨胀30μm。立绕结构在槽口预留0.1mm“滑移层,用环氧树脂浸渍后形成弹性缓冲,冷热循环2000次无绝缘层开裂。

三、拆机对比:肉眼可见的5个差异

把跑完耐久试验的两台定子先后放进烘箱,120℃恒温4小时软化浸渍树脂,再用液压拉线机把绕组整体抽出,现场能直观看到差异:

 

对比项

圆线散嵌

扁线立绕

槽口照片

空隙像蚂蚁洞,透光明显

几乎被铜填满,只留黑色绝缘纸缝隙

端部形状

鸟窝状蓬松,最长伸至15mm

整齐切平贴铁芯端面,伸长约8mm

导体表面

漆皮有拉伤、交叉压痕

折弯区有均匀滑移痕,无裂纹

测温点

热点在端部内侧,颜色发蓝

热点在槽底,颜色仅微黄

重量

绕组铜重4.1kg

绕组铜重4.0kg(少2.4%

 

更关键的是热像图”——红外扫描下,圆线端部出现两条明显热桥,温度比槽部高9℃;扁线端部与铁芯温差仅2℃,热量被更短的路径导进铁芯与机壳。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,扁线电机可以提前10分钟达到热平衡,并允许控制器把持续功率标高7%~10%

四、不止铜损:效率地图被横向拉宽

铜损下降15%,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效率高原被摊大饼。实测数据显示,同一台电控、同一套磁钢,仅把绕组从圆线换成扁线,95%以上效率区面积扩大近一倍。原因有三:

铜损降低后,低速大转矩区发热余量变大,控制器敢把电流环饱和点往上提5%

扁线导体与铁芯接触面积大,热阻小,允许提高绕组电流密度而不触发过热降额;

端部漏抗减小,弱磁扩速区磁链损耗下降,高速效率抬升0.3~0.5%

对于用户,这意味着同样电池容量下,CLTC续航可增2~3km;对于整机厂,则可以把电机长度缩短5mm,省下的轴向空间让给同轴减速器或增程器。

五、写在最后:技术迭代没有玄学,只有寸铜必争

把电机拆到最后一圈铜线,就会发现:所谓高端化、高效化,并不是某一个神秘的黑科技,而是把每一毫米导体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。扁线立绕带来的15%铜损下降,表面看是电阻变小,实质是材料、工艺、热管理、电磁设计的一次系统级共振——

材料端:矩形铜杆+双层高PDIV绝缘;

工艺端:数控折弯+激光焊+轴向插线;

热端:更短端部+更高填充+更低热阻;

电磁端:漏抗减小+效率高原外扩。

当行业还在争论圆线够便宜时,搭载扁线立绕的量产机型已经把铜损降低15%”写进了规格书。拆机之后,肉眼看到的不是营销词汇,而是铜与铁之间被压缩到极限的空气缝,是端部被切平后多出来的5mm轴向空间,是热像图上消失的两条红色热桥。技术进步的脚印,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缝隙里。

推荐阅读:
微信资讯
联系我们
留言
返回顶部
微信客服
电话
邮箱
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