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机轴承先坏还是先退磁?寿命曲线告诉你答案---壹倍达电机小课堂
2025-10-28 11:32

一、先厘清两条寿命曲线

1. 轴承寿命曲线——L10与真实磨损

轴承行业通用L10寿命:90%的轴承在额定载荷下可达到或超过的转数。

对于6304-2RS密封轴承,L10≈18000h3000rpm、径向载荷1.5kN)。

L10是统计值,真实磨损受下列因素加速:

电机轴电流(高频PWM共模电压→EDM电蚀)

润滑脂老化(100℃以上每升高10℃,寿命减半)

振动冲击(偏心、转子不平衡)

在我们的台架试验里,保持环境温度45℃、循环负载50%-100%-150%,连续运行约6200h后,轴承外圈滚道出现第一条可见剥落,振动速度rms值从1.8mm/s飙升到6.2mm/s,达到IEC60034-14"报警线"

2. 磁钢退磁曲线——膝点不可逆

38UH烧结钕铁硼为例,常温(20℃)剩磁Br=1.25T,矫顽力Hcj=25kOe

退磁曲线膝点(Knee)在120℃以下几乎贴着横轴,超过120℃后膝点上移;

当工作点(负载线)与膝点相交,就会发生不可逆退磁。

实际运行中,绕组热点温度往往>120℃,但磁钢本体温度绕组温度:

转子表面与绕组之间隔着0.3mm气隙+0.5mm护套,温差约15~20℃

转子铁芯和磁钢热容大,温升滞后明显

因此,除非冷却系统失效或严重过载,磁钢本体很少瞬间冲到120℃

二、试验设计:让两条曲线"赛跑"

项目

A样机

B样机

编号

M230801

M230802

轴承

6304-2RS×2

同上

磁钢

38UH,表贴

同上

控制

SVPWMV/f=1

同上

冷却

风冷,20m³/min

同上

负载

恒转矩50N·m

循环冲击0-75N·m

目标

跑到轴承失效

跑到磁钢退磁

判定标准

轴承失效:振动rms>6mm/s或噪声>75dB(A)

退磁失效:空载反电动势下降>5%Ke降低>5%

三、结果记录:谁先"喊停"

累计时间

A样机(恒转矩)

B样机(循环冲击)

0h

振动1.8mm/sKe=100%

同左

3000h

振动2.1mm/s,温升65K

振动2.3mm/s,温升70K

6200h

振动6.5mm/s,报警!

振动2.5mm/sKe=99.1%

8000h

拆机,外圈剥落

绕组峰值110℃,磁钢本体93℃

12000h

——

Ke=95.4%,仍未达5%失效线

15000h

——

控制器过温降额,试验被迫终止

 

结论一目了然:

A样机跑到6200h轴承先失效,此时磁钢仅退磁0.9%,远未达到5%失效线;

B样机即便在循环冲击+更高温升下,15000hKe下降4.6%,依旧没有"先退磁"

四、拆机对比:把"时间差"变成肉眼可见的证据

1. 轴承拆下后

外圈滚道:A样机出现等间距剥落坑,间距滚动体周长,典型疲劳失效;

润滑脂:已干结成黑色块状,含金属粉;

密封唇:磨损0.2mm,油脂泄漏。

2. 转子磁钢

表面颜色:AB两台均无蓝紫色斑(氧化退腐);

磁通扫描:用高斯计测表磁,A样机平均下降1.2%B样机下降4.8%,但分布均匀,无局部深坑;

剖面观察:磁钢与护套之间胶层完好,未见剥离或过热碳化。

3. 定子绕组

绝缘电阻:A>500MΩB>200MΩ(仍合格);

漆皮颜色:B机端部略深,但无起泡。

五、失效顺序的底层逻辑

1.轴承属于"机械磨损+电气侵蚀"双加速,一旦润滑脂老化或轴电流出现,磨损速度呈指数上升;

2.磁钢退磁需要"温度+反向磁场"双重耦合,正常运行下转子温度滞后于定子,且工作点远离膝点;

3.控制器过温、过载保护往往先于磁钢失效动作,在退磁5%之前系统已降额或停机,形成"软刹车"

因此,在绝大多数工业和商用场景里,轴承都会"先喊疼";退磁更像一条"后备红线",用来防止极端热失控,而非日常寿命终点。

六、对用户的实际启示

·"延寿"——先把轴承当"耗材"

C3游隙、加陶瓷球、换导电油脂,可轻松让L10翻倍;

加轴电流旁路碳刷或绝缘轴承,可抑制EDM坑蚀。

·担心退磁——盯的是"系统温度"而不是"磁钢温度"

保证冷却风道不被棉絮、灰尘堵塞,比换更高牌号磁钢更经济;

控制器过温点设置在磁钢膝点以下15℃,可100%避免不可逆退磁。

七、写在最后

寿命曲线不会说谎:轴承的磨损斜率陡峭,磁钢的退磁斜率平缓,在两条线交汇之前,系统早已因振动、噪声或控制器保护而停机。

拆机之后,我们看到的是滚道上等间距的剥落坑,而不是磁钢表面蓝紫色的氧化斑。

把轴承当"第一寿命瓶颈"来维护,把退磁当"最后安全红线"来监视——这就是电机可靠性管理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底层逻辑。

推荐阅读:
微信资讯
联系我们
留言
返回顶部
微信客服
电话
邮箱
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