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先给“5 ℃”定一条基准
实验条件:
- 外转子 92 mm 外径,裸壳厚 3 mm,6061 铝合金
- 热源:定子线圈,持续铜损 25 W
- 环境: 25 ℃ 无风室,自然对流
- 测温:壳表红外热像取最高点
- 原状态:未开槽光滑壳,稳态 94.7 ℃
目标:≤ 89.7 ℃(刚好 5 ℃ 降幅)
所有后续方案,都在这条基准线上做对比。
二、鳍片散热的三条“硬”公式
1. 对流热阻 R_conv = 1 / (h × A)
2. 面积放大系数 ε = A_fin / A_base
3. 鳍片效率 η_f = tanh(mL) / (mL) ,其中 m = √(2h / kδ)
把中文换成需求语言:
- 槽越多,A 越大,R_conv 越小 → 降温
- 槽越深,L 越长,η_f 越低 → 边际收益递减
- 槽越厚,δ 越大,m 越小,η_f 升高 → 但重量也涨
“5 ℃”本质是算清 A、L、δ 的最佳交叉点。
三、槽向选择:轴向 or 径向?
电机旋转自带周向风速 2–4 m/s(3000 rpm,直径 90 mm 时约 2.8 m/s)。
- 轴向槽:气流顺着槽走,边界层薄,h 值提升 30 %
- 径向槽:气流横冲,容易在槽根形成涡流,h 提升仅 15 %,但加工方便
实测:
- 24 道轴向直槽,壳温 90.1 ℃,降 4.6 ℃
- 24 道径向槽,壳温 92.0 ℃,降 2.7 ℃
结论:要“白捡”5 ℃,优先轴向;如果 CNC 无法走长刀,径向也能用,但需靠别的参数补回 2 ℃ 缺口。
四、槽数:不是越多越好
固定槽深 6 mm、槽厚 1.2 mm,只改数量:
12 槽 → 91.8 ℃
18 槽 → 90.9 ℃
24 槽 → 90.1 ℃
30 槽 → 89.9 ℃
36 槽 → 90.0 ℃(温度反弹)
原因:槽太密,相邻边界层重叠,有效 h 反而下降;同时槽根散热“互相遮挡”,η_f 跌到 0.65。
最优区间:24–28 槽,面积放大 ε ≈ 2.4,η_f ≈ 0.81,综合热阻最低。
五、槽深:6 mm 是甜点
固定 24 槽、槽厚 1.2 mm,只改深度:
3 mm → 92.5 ℃
4.5 mm → 91.0 ℃
6 mm → 90.1 ℃
7.5 mm → 89.7 ℃(达标)
9 mm → 89.6 ℃(基本没变化)
用公式算:mL = 0.9 时,η_f 还有 0.8;L 再长,η_f 跌破 0.7,面积收益被效率吃光。
加工角度:7.5 mm 深已接近 3 倍壳厚,刀具颤振明显,批量成本陡升。
工程甜点:6 mm 深,温升 4.6 ℃,留 0.4 ℃ 给公差、污垢、表面氧化,最均衡。
六、槽宽/槽厚:1.2 mm 壁厚是下限
槽宽决定气流通道,推荐 2.5–3 mm,太窄 Re 数下降,h 反而减小;
槽厚(鳍根厚度)δ 直接影响 m 值。δ 从 2 mm 缩到 1 mm,η_f 由 0.85 降到 0.75,但重量也轻 15 %。
实测:
- δ = 1 mm,壳温 89.5 ℃(最低),但翅片顶端出现 0.2 mm 摆动,共振明显
- δ = 1.2 mm,壳温 89.7 ℃,机械强度合格
- δ = 1.5 mm,壳温 90.4 ℃,重量 +5 g,收益倒退
结论:1.2 mm 是“强度-效率-重量”的三岔口,再薄就要上钛合金或加加强筋,成本跳档。
七、开槽顶部:别忘了“断口”
顶部 1 mm 留未开槽的“箍”,能把翅片连成整体,模态频率提高 18 %,避免电机高频啸叫。
对比:全槽贯通 89.7 ℃,留箍 89.9 ℃,温差 0.2 ℃ 可接受,换静音与强度,值得。
八、表面粗糙度:免费 0.3 ℃
用 120# 喷砂把表面 Ra 从 0.8 μm 提到 3.2 μm,h 值再 +5 %,壳温 89.4 ℃,比抛光状态低 0.3 ℃。
注意:阳极氧化黑色涂层辐射率 ε = 0.9,比原铝 0.2 高 4 倍,但自然对流里辐射占比仅 8 %,实测再降 0.2 ℃。
两项叠加 0.5 ℃,算“免费彩蛋”,不拿白不拿。
九、最终方案:把 5 ℃ 拆成清单
- 槽向:轴向直槽
- 槽数:24
- 槽深:6 mm
- 槽宽:2.5 mm
- 槽厚(鳍根):1.2 mm
- 顶部留箍:1 mm
- 表面:120# 喷砂 + 黑色阳极
- 重量增加:+8 g(原光滑壳 118 g → 126 g)
- 温升结果:94.7 ℃ → 89.4 ℃,降幅 5.3 ℃,达标
十、现场施工 Tips:别让加工误差吃掉 2 ℃
1. 刀具半径补偿:用 1 mm 刀具走 2.5 mm 槽,必须开补偿,否则槽宽缩 0.1 mm,h 降 3 %
2. 清根:槽根残留 R0.2 圆角,边界层增厚,热阻 +0.05 K/W,等于丢 0.7 ℃
3. 去毛刺:鳍顶毛刺像微型隔板,把层流提前转湍,h 反而升?错!毛刺不规则,只增加局部热阻,务必用 400# 拉丝轮顺轴向轻拉
4. 污垢:户外飞 10 架次,槽内塞满灰,热阻回升 60 %,每月牙刷+酒精清洗,可保住 3 ℃ 红利
十一、结论:5 ℃ 是可以“算”出来的
把“槽向-槽数-槽深-槽厚-表面”五个变量按顺序排雷,就能在 24 槽、6 mm 深、1.2 mm 厚的组合点,找到自然对流下的最低热阻。
再靠喷砂+黑色阳极捡 0.5 ℃,留 0.3 ℃ 给公差,最后的 5 ℃ 降幅稳稳落地。
散热没有魔法,只有面积、效率、强度三者不停拉扯。把公式写进 Excel,把刀具半径填进 CNC,电机外壳就会用 5 ℃ 的温差回赠你。下次再听到“再降 5 ℃”的口头禅,别急着加风扇,先开槽——让空气自己跑腿,把热量悄悄带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