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结构反转:磁钢和线圈谁跑圈?
先给一张“俯视图”:
外转子——磁钢贴在“外壳”内壁,整个外壳是旋转的;线圈在中心定子,固定不动。
内转子——磁钢在中心轴上旋转;线圈在外壳内壁,固定不动。
别小看这一“里”一“外”的对调,它决定了三条关键差异:气隙半径、散热通道、转子惯量。
二、气隙半径:力臂长短决定“扭矩底色”
电机扭矩公式极简版:T = k × Φ × I × r ,其中 r 就是气隙半径。
外转子把磁钢放在外壳,r 天然比内转子大 1.5~2 倍;在同样电负荷 I 与磁负荷 Φ 下,外转子直接拿到“长力臂”红利,扭矩高出 30%~50%。
扭矩大→同负载可降电流→铜损 I²R 下降→效率曲线左移,这就是“省电”的第一来源。
内转子因为 r 小,要输出同扭矩必须拉高电流,于是铜损高、发热大,但它换来了另一条优势:转速可以飙得更高(见第四节)。
三、散热通道:谁把热量“锁”在电机里?
外转子旋转的是“大碗”外壳,磁钢与轭体直接暴露在空气中,旋转本身即自带“风扇”效应;定子线圈却窝在中心,热量要先传导到轴心,再借安装支架散出——散热路径长,但热源(线圈)与散热面(外壳)分离,整体温升反而均匀。
内转子恰好相反:线圈在“大碗”外壁,紧贴机壳,热量短路导出;可磁钢与轴被包在中心,转速越高,内部越像“保温桶”。于是内转子电机常看到“外壳不烫、轴心烫”的怪象。高温让永磁体退磁风险陡增,因此内转子必须限电流、限时间,峰值功率只能“暴力”几十秒,随后掉功降速。
四、转动惯量:飞轮效应让“省电”与“暴力”分道扬镳
初中物理 J = ½mr²,质量 m 一样时,半径 r 的平方直接把惯量放大。外转子整个外壳旋转,r 大,惯量往往是内转子的 3~6 倍。
高惯量=飞轮储能效应:
1. 稳速巡航时,飞轮释放能量补偿扰动,电流纹波小,效率再提 1~2 个点;
2. 加减速时,想改变转速就要“拉”或“挡”这个飞轮,响应慢一拍。
低惯量的内转子正相反:加减速“指哪打哪”,适合暴力冲刺、特技翻滚,却得持续用大电流对抗负载扰动,能量像漏桶一样流失。
五、实战对标:同样 300 W、8000 rpm 规格,实验室怎么测?
测试条件:室温 25 ℃、同一 6 S 锂电、同一 16 英寸桨、同一 FOC 驱动器,只换电机。
外转子组:
稳态电流 6.8 A,整机输入 280 W,输出轴功率 252 W,效率 90%,外壳温升 18 ℃,10 min 后磁钢温度 58 ℃。
内转子组:
稳态电流 8.1 A,整机输入 330 W,输出轴功率 255 W,效率 77%,外壳温升 12 ℃,轴心磁钢温度 82 ℃。
结论:
1. 外转子用 50 W 更少的输入,完成几乎相同的输出;
2. 内转子磁钢已逼近退磁警戒线,只能短时峰值,无法长期维持。
六、应用场景速查表:把“省电”与“暴力”翻译成需求语言
1. 长航时测绘、巡线、物流——优先外转子:扭矩富余、效率高、温度低,同样电池可多飞 8%~12% 时间。
2. 竞速穿越、特技航拍——优先内转子:惯量低、响应快,暴力拉杆能在 0.2 s 内把转速从 5000 拉到 20000,暴力推重比瞬间爆表。
3. 载重植保——混合思路:升力桨用外转子,省电散热;舵面或尾推用内转子,高动态补偿姿态。
七、常见迷思三连击
Q1:外转子一定比内转子贵?
→ 结构上看,外转子外壳需铝合金车削,内转子可用钢管,材料成本确实高 10%~15%。但省下的电池、散热器、延长寿命带来的维护费,常常把差价吃回去。贵不贵,得看“总拥有成本”。
Q2:把内转子加上减速箱,就能“既要暴力又要省电”?
→ 减速箱把转速换成扭矩,可让内转子跑在高效区,但齿轮损耗 3%~6%,重量 40~80 g,噪音 +10 dB。对噪音、重量敏感的场景(航拍、测绘)依旧不划算。
Q3:外转子能不能做高转速?
→ 能,只是代价大。外壳做大直径后,线速度随转速线性飙升,30000 rpm 时外圆线速度可破 250 m/s,磁钢离心力指数级上涨,需要碳纤维绑带或金属套筒加固,成本、复杂度陡增。所以“高转速+外转子”只出现在特殊定制,不是主流。
把这篇文章印在脑子里,下次再看到“同样功率”四个字,就不会简单地把外转子和内转子当成“谁好谁坏”的选择题,而是回到飞行任务本身:你要的是“长跑”还是“百米”?答案一目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