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测试基准:同一机座、同一热源、同一温升
机座型号:IEC 132(外径 206 mm,叠长 190 mm)
热源:定子绕组总损耗 3 kW(模拟铜耗 + 铁耗 + 杂散)
限值:绕组热点 155 ℃(H 级绝缘),环境温度 40 ℃,允许温升 115 K
目标:记录三种冷却方案下,可长期运行的“最大持续功率”与“30 s 峰值功率”
所有数据均在 1 000 r/min、正弦供电、无外部风扇辅助(风冷方案除外)条件下测得,仅比较散热本身,不比较磁钢或铜线差异。
二、自然散热:零附件、零噪音、零维护,也“零冗余”
热路模型:绕组→槽绝缘→铁心→机壳→空气(辐射 + 自然对流)
机壳加 12 片轴向筋,表面积 0.42 m²,黑度 0.9,实测热阻 0.85 K/W。
当总损耗 3 kW 时,温升 3×0.85=2.55 K/W×3 kW=76 K(理论),实际热点 92 K(边缘效应)。
换算到连续功率:Pcont=3 kW×(80 K/92 K)^0.8=2.4 kW
30 s 峰值:靠热容“吃老本”,可短时 4.5 kW,绕组温升 110 K,随后 15 min 回落。
结论:自然散热极限 2.4 kW,噪声 0 dB(A),适合风机、水泵、传送带等 24 h 轻载场合,功率密度 0.08 kW/kg。
三、强迫风冷:一把 3 000 r/min 的“外风扇”能带来多少奇迹?
方案 A:轴流风扇 Φ300 mm,风量 600 m³/h,风压 80 Pa,噪声 68 dB(A)
方案 B:离心风扇后倾式,风量 400 m³/h,风压 180 Pa,噪声 72 dB(A)
测试结果:
方案 A 机壳表面换热系数 85 W/(m²·K),热阻 0.32 K/W,连续损耗 3 kW 时温升 48 K
Pcont=3 kW×(80/48)=5.0 kW
方案 B 换热系数 110 W/(m²·K),热阻 0.25 K/W,温升 38 K
Pcont=3 kW×(80/38)=6.3 kW
30 s 峰值:铁心热容+风冷双buff,可 9.5 kW,温升 105 K,回落时间 8 min
结论:风冷极限 6.3 kW,功率密度 0.21 kW/kg,噪声 72 dB(A),适合工厂、农机、空压机,但需定期清灰(每 500 h 气压吹扫)。
四、液冷:把“热量”直接冲走
水路设计:定子外圆套铝水套,螺旋槽 8 mm×8 mm,流速 1.5 m/s,进水 40 ℃,出水 45 ℃
换热系数:8 000 W/(m²·K),热阻 0.04 K/W
实测:当绕组损耗 3 kW 时,温升 12 K,远低于 80 K 限值
连续功率推算:Pcont=3 kW×(80/12)=20 kW
峰值测试:水套热容大,30 s 可 35 kW,温升 80 K;若把流量提至 3 m/s(压差 0.8 bar),峰值 42 kW
极限瓶颈:不再是绕组,而是轴承包络温度 110 ℃,需用 105 ℃高温油脂或油雾润滑
结论:液冷极限 20 kW,功率密度 0.67 kW/kg,噪声 58 dB(A)(仅水泵),适合压缩机、注塑机、船舰推进,但需防腐蚀(25% 乙二醇)与 2 年换水。
五、把“极限”做成一张表
|
冷却方式 |
连续功率 |
30 s 峰值 |
功率密度 |
噪声 |
维护周期 |
年运行小时 |
典型场景 |
|
自然散热 |
2.4 kW |
4.5 kW |
0.08 kW/kg |
0 dB(A) |
0 h |
8 000 h 8000 小时 |
风机、传送带 |
|
强迫风冷 |
6.3 kW 6.3 千瓦 |
9.5 kW 9.5 千瓦 |
0.21 kW/kg 0.21 千瓦/千克 |
72 dB(A) 72 分贝(A) |
500 h 500 小时 |
6 000 h 6000 小时 |
空压机、农机 |
|
液冷 |
20 kW 20 千瓦 |
42 kW |
0.67 kW/kg |
58 dB(A) |
2 000 h |
8 760 h 8 760 小时 |
注塑、船舰、电动赛车 |
注:同一机座、同一热源、同一温升 80 K 基准,数据为实验室稳态平均,非单台最优。
六、系统级视角:别把“冷却”当孤岛
电网侧:20 kW 液冷电机若效率 96%,损耗 830 W,需水套带走;若效率 93%,损耗 1.5 kW,同样水套流量温升翻倍,必须加 50% 散热面积——冷却与电磁设计耦合。
控制器:风冷电机常把驱动挂到机壳侧,利用风扇顺带散热;液冷系统可把 IGBT 水套与电机串联,一套水路,两份收益。
环境侧:高原 2 000 m,空气密度-18%,风冷换热系数-15%,极限功率需降额 10%;液冷几乎不受气压影响,高原更划算。
七、成本与 ROI:每 kW 要花多少钱买“冷却”
自然散热:零附加成本,但机座需放大 2 档,铁铜多用 3 kg,折合 180 元/kW
强迫风冷:外风扇 80 元+风罩 40 元,合计 120 元/kW
液冷:水套 280 元+水泵 260 元+膨胀罐 80 元,合计 620 元/kW
对比:液冷比风冷贵 500 元/kW,但功率密度高 3 倍,对 10 kW 以上系统,省下的机座、运输、安装空间早已覆盖差价。
八、未来趋势:把“冷却”做进铁心
定子内冷:轴向微槽+喷油冷却,热阻再降 30%,极限功率 25 kW@132 机座,2026 年示范;
转轴热管:把 6 mm 热管埋进转轴,转子温升-15 K,峰值功率再+8%;
相变材料:石蜡微胶囊填充端盖,30 s 峰值吸收 200 kJ,缓冲温升 20 K,适合赛车弹射起步。
冷却技术正从“外部换热器”走向“内部热路重构”,极限功率的分子还在变大,分母却在变小。
九、结语:没有最好的冷却,只有最匹配的功率
自然散热、风冷、液冷,极限功率从 2.4 kW→6.3 kW→20 kW,差距 8 倍,却各有“舒适区”。选冷却方式,其实是选“功率密度×噪声×成本”的三维平衡点:
想要 0 dB(A) 零维护?接受 0.08 kW/kg;
想要 6 kW 不烧钱?接受 72 dB(A) 和清灰;
想要 20 kW 塞进 132 机座?准备好水路和乙二醇。
把热阻算清楚,把功率边界画出来,让冷却方案在图纸上就“长”在电机里,而不是等样机冒烟后再拿风扇“救火”——这才是“极限功率对比”的真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