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被推到技术拷问席:功率做大了,热密度随之飙升;翼展和机舱体积却受限于起降场地与法规,无法像地面电机那样随意放大外壳、加装风道。大载重无人机必须让一台“小个头”电机长时间输出数倍于自身重量的拉力,同时把热量迅速带走,否则磁钢退磁、绕组绝缘老化、传感器漂移等连锁反应会在数分钟内出现,飞行安全无从谈起。近几年,双转子架构被频繁写入各类技术白皮书,其散热思路与传统单转子方案显著不同,本文尝试用通俗语言拆解这条技术路径,为设计端与采购端提供参考。
一、大载重无人机的“热”困境
工况更苛刻
农业植保、应急吊装、山地运输等任务普遍要求无人机在30kg-100kg 起飞重量下持续悬停或慢速爬升,电机几乎全程处于高扭矩、低转速区间,效率曲线远离最佳点,铜损、铁损占比同步升高。
空间被极致压缩
为了折叠便携和通过性,多数机型桨毂距离机身不足0.4m,电机外径被锁死;同时机臂内部还要走线、埋灯、藏折叠机构,留给散热片的“无效体积”几乎为零。
环境对流弱
悬停阶段,桨下洗气流主要沿桨尖甩出,电机外壁面附近反而出现“风影区”,表面换热系数比前飞工况下降40%以上;夜间作业或高湿度环境进一步削弱辐射散热效果。
二、单转子方案为何“治不了根”
传统外转子无刷电机把定子固定在中心轴,转子包裹在外,通过机壳旋转产生微弱离心风,但热源(定子铁芯与绕组)深埋内部,需经过气隙—转子轭—外壳三层导热,热阻链路过长。业内常用的“铝壳加鳍片”“定子灌胶”只能把热点温度延缓5-8℃,当环境温度升至45℃ 时,绕组温升仍可能突破H级绝缘限值。若强行放大线径降低铜损,又会增加重量和反电动势,陷入“功率—重量—温度”三角困局。
三、双转子架构的散热逻辑:把“热源”搬到风口
双转子电机并非简单叠加两套转子,而是在同一磁路中设置内、外两个旋转部件,定子被移至中间夹层,形成“内气隙—定子—外气隙”三明治结构。该布局带来三点本质变化:
热源外移
定子铁芯与绕组位于电机最大半径附近,距离外壳只有几毫米,热流路径缩短60%以上;外壳可直接与桨叶下洗流接触,不再需要透过转子轭传热。
双侧风冷
内、外转子旋转时,各自在气隙中产生独立环流,相当于用两套风扇同时扫过定子齿顶与轭背。实验数据显示,在相同的0.4m直径桨叶、6m/s下洗速度下,双转子方案的气隙对流换热系数可达单转子的2.3倍。
磁负荷与热负荷解耦
单转子为了提高功率,只能增加槽满率或极对数,结果热密度同步放大;双转子可在保持槽电流不变的情况下,用双侧永磁体共同励磁,分担每侧磁负荷,降低铁芯损耗,使“热—磁”曲线不再死死捆绑。
四、关键细节:如何让“风”真正吹到“芯”
定子支架镂空
中间定子需要承担扭矩输出,又要保证气流穿透。工程上常用碳纤维辐条+铝毂的混合支架,辐条宽度小于4mm,既满足结构强度,也把通风阻塞控制在8%以内。
气隙宽度动态平衡
气隙越大,风阻越小,但磁阻随之上升。经验值显示,当内外气隙各取0.8-1mm时,综合效率与散热收益最佳;若再放大到1.5mm,功率因数下降带来的铜损增量会抵消换热收益。
转子端环导流
高速旋转时,端部绕组往往是温度最高点。在转子端面增加30°倾斜角的离心叶片,可把10%—15%的气流引向端部,实测可降低端部温差12℃。
相变导热垫片
中间定子与机臂固定座之间可填充8W/(m·K)以上的相变材料,当温度超过55℃ 时材料软化,填充微观空隙,热界面阻抗下降40%,适合短时过载场景。
五、系统级验证:悬停45分钟,温升不足80K
国内某研究所曾公布一组对比实验:在55kg起飞重量、海拔1500m、35℃ 环境条件下,单转子90kV外转子电机运行20分钟后绕组温升达到108K,磁钢出现5%不可逆退磁;而同等扭矩输出的双转子75kV电机,绕组稳态温升仅76K,磁钢温升低于65K,45分钟后效率衰减小于2%,满足植保、吊运等长时悬停任务。
六、局限与未来方向
结构复杂度提升
双转子需要两套轴承、两套位置传感器,装配公差链更长,对量产一致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控制策略更敏感
内外转子惯量不同,突加负载时易出现微小速差,需要控制器实时补偿,否则会产生附加谐波损耗。
成本仍高于单转子约20%—30%
随着高剩磁低重稀土磁钢价格回落、碳纤维量产规模扩大,该差距有望缩小至10%以内。
液冷混合方案
对100kg以上超大型多旋翼,部分厂商尝试在双转子外壳内埋设微通道,结合冷却液循环,悬停时间可突破2小时,但代价是系统重量增加800-1200g,仍需在载荷与续航之间权衡。
七、写在最后
散热不是孤立学科,它像一条暗线,串联着电磁、结构、材料、控制、空气动力学等多个环节。双转子架构之所以被寄予厚望,并非因为“多一个转子”本身有多神秘,而是它用空间重构的方式,把热源搬到风能吹到的地方,让磁、热、力三场解耦,给“小体积、大扭矩、长寿命”提供了一条可量化的技术通道。随着低空经济进入规模化运营,电机不再只是“能转就行”,而是必须给出全生命周期的热安全边界。双转子方案不是终点,却为行业提供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散热范式——先把热搬出来,再让风带走它,大载重无人机的商业天花板或许就此被悄悄抬高。